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简介

2020-09-15  核学院

简介
        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核学院(原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原放射化学教研室),筹建于1955年,首任教研室主任为刘有成院士(兼任)。1958年开始正式招生,是我国最早设立(与北大同时开始)的培养放射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六十年代初、中期,各校优秀毕业生(北大放化陶祖贻、杨宏秀等)陆续加盟;1965年南开大学放化专业整体搬迁并入我所(南开放化邱陵),这些措施使学科点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大大增强。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文革期间,现物系在极端困难中仍然坚持教学科研工作,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全面停课,1973年8月恢复教研室。1979年,现物系放化研究室的“用高压离子排代法从核燃料强放废水中提取钼、锔、钷、锶-90”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现物系放化研究室的方胜强等人研制的F403型计时分部接液器获国家发明奖。1998年学校将放射化学学科并入化学化工学院;1999年,原“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现代物理系”撤销行政编制;2005年获批基金委特殊学科点建设项目;2006年,学校为了发挥重点学科(原子核物理)和特殊学科点(放射化学)的优势正式成立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2007年本所增设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工学类本科专业。2012年,本所吴王锁教授主讲的《走进核科学技术》课程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2017年,学院获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本所吴王锁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60多年来,我所从未中断过放射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所毕业的学生奋战在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最前沿和最艰苦的地方,在上世纪末本领域最困难的时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迄今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放射化学、核燃料循环、环境放射化学等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所毕业生遍及我国主要核科学研究院所和涉核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科院高能所、近物所、等离子体所、国防科工委所属有关研究院所、核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核电站,以及全国各地的环境检测、辐射安全管理部门、海关、医院(核医学科)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目前正活跃在放射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其中许多已成长为目前我国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中坚力量,为我国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杰出毕业生华北电力大学王祥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杜金洲教授,中辐院戴雄新研究员,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范桥辉研究员等。
 
师资
        威尼斯wns8885556中国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多人具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有经验且年富力强。
        研究团队近年来主要在放射性核素离子交换分离、萃取分离、放化分析、固液界面上放射性核素吸附富集、光谱分析、模型拟合、理论计算等领域开展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放射化学专业及核化工与燃料循环专业是核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围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乏燃料后处理相关的放射化学问题,结合国家需求,近5年来本所相继开展并完成了“高放废物处置环境下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解吸及迁移研究”、“乏燃料后处理分析及辐射防护研究”、“典型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分析”等科研项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科研
        根据我国在核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国家需求、国内外放射化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本所的研究基础及现状,未来一段时期,本所将重点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1)关键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2)镧锕系元素分离化学;(3)环境超低水平放射性核素的分析。
        近三年,本所在“关键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方面,先后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胶体存在下U(VI)在北山花岗岩颗粒柱中的运移》,重点项目《Am(III)、Eu(III)与典型环境胶体的相互作用研究》;在“镧锕系元素分离化学”方面,获批了面上项目《丁二酰胺基功能性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核燃料循环中的应用》和《电场驱动下氨基化纳孔石墨烯膜对镧系与锕系元素的分离》以及青年项目《用于镧锕分离的新型BTPhen类萃取剂的合成及辐射化学研究》;在环境超低水平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方面,获批了面上项目《典型介质中放射性核素Se-79,Sr-90及Tc-99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及青年项目《长寿命放射性核素Tc-99的环境行为及其化学形态分析研究  》。另外,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还承担了国防科工局项目、中核集团有关企业的分析及环评项目。